“探古戏遗风,传非遗根脉” --教音学子走进泰宁、大田、永安非遗戏曲
2024-02-04
阅读人次: 10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传承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际行动展现青春力量。近日,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闽中拾遗”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王宏的带领下,分别来到了泰宁县、大田县以及永安槐南镇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泰宁古城尚书第:历史深邃,景深人醉

实践首站,实践队来到了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的泰宁古城。作为千年古城,它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实践队参观了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尚书第在尚书第的一砖一瓦间队员们体悟历经百年风雨仍历久弥新的泰宁非遗传统文化,为寻迹非遗梅林戏曲,探寻梅林戏传承现状奠定基础。


二、舞台上的梅林戏:远古流韵,传唱不衰

(一)沉浸式观看梅林戏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尚书第附近的梅林戏传承中心,沉浸式观看梅林戏。泰宁的梅林戏,是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结合的艺术标本。其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唱做念打的表演模式深受观众喜爱。大家通过现场观看并了解梅林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深切地领略到非遗传统戏曲深厚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价值。同时,实践队成员还向游客发放非遗戏曲传承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访谈,深入考察探究优秀传统戏曲传承现状。

(二)采访非遗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林戏三百多年来薪火不断,代代相传。实践队成员通过采访泰宁梅林戏传承人黎秀珍,听其讲述了他传奇的非遗守艺之路。“一朝梅林人,一生梅林魂”黎老与实践队成员面对面交流,实践队成员深受启发深感新时代探寻非遗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三、杂剧作场戏:啰哩声中寻南宋杂剧遗风

杂剧作场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核心传承区在大田县文江镇朱坂村以及永安市槐南镇槐南村。杂剧作场戏作为福建宋代杂剧的活化石,为中国戏曲史上宋杂剧的研究缺失填补了极其重要的空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实践队成员先后赴大田、永安展开关于杂剧作场戏传承现状的实践调研。相关政府工作人员为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杂剧作场戏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以及戏曲剧目与人物风格。实践队成员通过参观杂剧做场戏道具展品和剧目人物全本手抄本等,系统深刻地了解了杂剧作场戏诞生及传承与发展的曲折历程。

“探古戏遗风,传非遗根脉”。此次社会实践,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闽中拾遗”实践队员们,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实践调研等多种方式从参观泰宁古城到了解尚书第非遗文化,从感悟梅林戏到采访非遗传承人再到深入探寻南宋杂剧遗风深刻挖掘非遗传统戏曲文化元素,领略传统戏曲的深厚底蕴,感受闽中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为探究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注入新活力。

 


SMCSEM      smcsem.weibo.com

版权所有:教育与音乐学院(闽ICP备09009580号)

地 址: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荆东路25号 邮 编:36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