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新兴产业“未来工程师”的培养摇篮

发布时间:2020-09-09浏览次数:572

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着眼于“中国制造2025”和“新工科”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学术前沿发展趋势为牵引,优化整合学科资源和专业结构,着力实现学科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大力探索以“三结合、三协同、五体系、五促进”为代表的“未来工程师”培养模式。

    作为省级重点学科的机械工程学科,在提供高质量服务、建设高水平师资、产出高水平成果、培养高水平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充分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学以致用产教融合创佳绩

    2019年7月,一则“世界首台全自动砂轮片更换系统上线”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机械工程学科为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棒材厂生产线量身定做的“基于机器视觉的砂轮片在线自动更换系统”。该系统一举解决了因现场高温粉砂影响带来的人工更换效率低、工作强度大、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提高了棒材生产线智能化无人值守程度,将传统人工更换需1小时缩短到10分钟以内,每年为企业增加产值过亿元,实现效益超500万元。该研究填补了中大型砂轮锯使用中自动机器难以更换锯片的空白,属于冶金装备行业世界首创。

    据悉,机械制造是福建省三明市的重点产业。近年来,机械工程学科盯紧这一产业优势,借助学校美丽中国发展研究院、闽光学院等平台的科技创新工作,与机械制造企业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合力打造区域化校企合作共同体。除在线自动更换系统外,还研发“多域堆钢智能检测”“加热炉炉内钢坯表面温度智能化检测系统”等项目,对三钢集团156位核心技术人员进行液压技术培训。此外,协助制定三明市铸锻行业发展规划,协助三明市梅列区高端装备开发区制定发展规划和科研报告;与多家地方企业开展共建共研项目。

    凝心聚力师资建设有成效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引擎。现今,学院有专任教师近70人,拥有国家特殊津贴专家、闽江学者、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福建省ABC类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14人次。

    “我们一直通过外引内培做强师资队伍,每年都积极引进博士生补充到学科教师队伍中。”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高浩说道,“同时也会引进教师,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并且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带动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

    据悉,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械工程学科依托美丽中国发展研究院、闽光学院等,组建了“特种钢制造技术与装备团队”。该团队以突破企业生产瓶颈、提高企业产值为落脚点,现有30余名行业尖端人才。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企业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为学科兼职教授(副教授),打造了一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推动产教融合反哺人才培养。

    此外,还注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示范带动、试讲历练、科研融入等对新进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六抓六促”学风建设、教学比武、教学研讨会等,提升教风学风。经过多年建设,机械工程学科已打造了一支以教授挂帅,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为骨干,中青年博士为主体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敢为人先科研创新攀高峰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动力之源。目前,机械工程学科拥有福建省铸锻零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平台,为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学院被福建省科技部门授予“福建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通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机械工程学科创造出诸多科研成果。近5年来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项目转化累计新增销售收入68.98亿元。2019年,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评审)7项,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学院副院长高浩主持的“高品质气缸套绿色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通过与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机械研究所等单位近8年来的攻关,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壁垒,解决了气缸套行业装备水平落后共性的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气缸套行业和上下游产业技术全面升级,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该项目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三明学院作为第一单位在省级科技奖项的重大突破,也是打造产学研创新共同体的一次尝试。除此之外,螺旋锥齿轮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高效内燃机气缸套低摩擦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高效环保气缸套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也是重要科研成果。

    厚积薄发人才培养有高地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学院紧扣学校“创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的目标,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一方面,以第二课堂为平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院逐步建成了全学科分层分类开放实验室,并配套了开放实验室项目基金,鼓励学生申报项目或专利,提高工科实践能力。先后打造机器人协会、梦速车队、电子协会等科技创新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激发创新创业能力。截至目前,共获得各种综合技能大赛国家级别奖项90项、省级奖项350余项,其中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2V2格斗总冠军。

    另一方面,以产教融合为载体,打造项目驱动创新班。依托与三钢集团合作共研项目,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开设具有光、机、电一体化特色的“闽光学院智能装备项目驱动”创新班和软件开发与装备制造有机结合的“三钢集团闽光软件”驱动创新班,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整合与延伸,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复合型应用人才。2020年,又有多名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加入三钢集团,校企合作育人成效显著。

    2020年6月,来自巴基斯坦的三明学院首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际留学生)班Dani收到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书。Dani前后参加并获奖的专业类别竞赛近20项,申报专利6项。参加中国国家级别与省级竞赛的经历成为Dani进入清华大学的“敲门砖”。

    “我们的毕业生可以说供不应求,很多单位主动打电话来‘要人’,学生被一抢而空。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因为他们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都很强。这是第二课堂、创新班带来的成效。”高浩说。

谈及学科的规划与发展,高浩信心满满地表示:“目前我院已同厦门大学、福州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拥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9名,近5年来联合培养硕士生12名。我们正在申报机械工程硕士点,将来独立自主招收研究生。”(吴爱娣 高 浩)

(《中国教育报》2020年9月9日

链接地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9/09/content_584151.htm?div=-1